返回

长者照护之家里的年轻人

云南日报2024年03月02日

在昆明市新闻里小区,一栋淡绿色的5层楼房及小院“镶嵌”在居民小区中间,这里是昆明市老年康复中心新闻里长者照护之家。

这里有一群年轻人,她们中有“00后”“90后”“80后”;她们是医生、康复师、照护师;她们用专业、贴心的服务,在照护老人过程中找到人生价值,在成长中享受变得更好的自己。

从“小白”到技术输出者

新闻里长者照护之家是一家专门收治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照护机构,有40张床位,工作人员和老人配比达到1∶1.2人,核心团队平均年龄25岁。

在照护中心见到王娇时,准备下夜班的她正与小伙伴交接班,个头高挑、说话时总面带微笑。

王娇出生于1994年,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曾在一家医疗机构工作过,之后来到照护中心工作。

“老年照护虽然不同于临床医学,但同样是一门跨心理、生理、病理和护理的学科。”回顾7年来的成长历程,王娇完全没想到自己能坚持下来,并成为机构业务主管。她告诉记者,针对居住在照护中心的每一位老人,都专门配备了一支由医生、护士、康复员、护工、厨师、后勤等人员组成的团队。对于每一位失能失智的老人来说,除了生活方面的照顾,更需要情感和心理上的疏导,以及科学的康复理念指导,而这些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

“这个行业要招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太难了,只有从刚毕业的大学生中招。但要想留住她们,就得为她们设计好职业规划,让她们觉得有前景、有奔头。”谈及机构如何能留住这帮有理想、有信念的年轻人,照护中心创始人梁今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机构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我们这群‘小白’进行培训,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王娇说,经过3个月实习期或试用期过后的小伙伴,都有机会参加院内外培训。

工作不到一年的王娇先后到过北京、宁波、长沙等地学习先进的养老理念和经验。她发现,高龄化社会背景下,不少患有慢性疾病或是处于伤残状态功能性损伤的人需要长期照顾和护理服务,而大部分传统养老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而能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因资源有限,不能长时间入住,这给老人及家属带来许多不便。

经过几年的摸索,照护中心团队总结出包括慢病管理、疼痛管理、用药管理、专业护理、康复训练、生活照料、营养管理、心理慰藉、死亡教育等长期照护服务的闭环服务模式及服务体系,得到了省内外行业的认可。

在沟通中发现新的自己

今年22岁的杨恩艳毕业于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与机构另外两位“00后”同龄人不同的是,从事养老行业是自己在高中阶段便笃定的事。填报高考志愿时,她没有犹豫。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是个朝阳产业。”她认为。进入照护中心实习4个月后,8位同学中仅有她留下来工作。

“在学校里,我就掌握了如何为患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喂饭的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不让你喂,就是不张嘴。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今年82岁的赖奶奶,记忆时而停留在30多岁当老师时的状态,她要去学校教书;时而回到50多岁时,爸爸生病的片段,自己和妈妈急得团团转。”杨恩艳说,他们更需要情感认同,为此,杨恩艳和小伙伴们通过了解入住老人过去生活的点滴,通过与老人打电话的方式,今天扮演老人的同事、朋友,明天扮演老人的亲人,不断变换身份。

“我希望通过专业、贴心的服务,让失能失智老人有尊严地生活。”谈到自己的工作,杨恩艳水灵灵的大眼睛里透着真诚和坦率。

“工作太难、不想干。”杨恩艳也曾闹过情绪。

去年7月,杨恩艳接手照护主管职位,她面临的第一道坎是管理10余名平均年龄50岁的护理员。护理员之间发生矛盾纠纷,她要去解决;因老人的一句话闹情绪,她要去疏导。因为工作经验不足,加之内向不善言辞的性格,她一度想逃离。

“梁今、王昌菊等小伙伴们不断地开导我,梳理分析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团队的鼓励和帮助下,杨恩艳尝试用共情的方法与人沟通,并用通俗的语言向护理员解释老人们的行为举止,让护理员变得不那么敏感。

经过一年的锻炼,杨恩艳觉得自己在与人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上有了较大提升,不论是安排护理员工作,还是处理纠纷矛盾,都得心应手了许多。“毕业一年时间,同学还在护理岗位上摸爬,但自己却已经接触管理工作,并有了更高的目标。”杨恩艳告诉记者,她要向王昌菊、王娇等团队小伙伴学习,今后,能向全国的同行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

在被需要中体现工作价值

“当自己情绪不好时,常常会因爷爷奶奶‘特别’的问候而化解不快。”李东巾作为照护中心的“元老”,2014年大学毕业后就到机构工作,近十年的锤炼,她熬过了磨合期,获得了成长。如今,她依然会因为工作中的不顺而烦心,但当被奶奶拉着手问:“姑娘,你几岁啦,找男朋友了吗?”李东巾的心顿时被暖化了。

受访的姑娘们告诉记者,工作中,或因老人们回馈的一个笑脸,或从爱答不理到愿意回两句,哪怕是答非所问,都让她们感到温暖和被需要,便越发意识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今年26岁的康复主管王家玲大学时学康复治疗专业,工作4年,有不少令她感动的瞬间。今年1月,自己咳嗽老不好,一位认知障碍较严重的奶奶走过来,轻轻拍着她的背,虽然没说话,但王家玲深深感到老人对自己的关爱;另一位有认知障碍的奶奶,平时几乎不说话,王家玲经常帮她做康复训练,突然有一天,老人对她说了声“谢谢”。

80多岁的李爷爷春节期间和家人回家过节,在街上看到穿白大褂的人,爷爷认为是照护中心的康复师,主动上前打招呼。王家玲和小伙伴认为,这小小的细节里,藏着老人对她们的信任和依赖,她们感到被需要。

除了感到被老人们需要,照护中心的同事之间,彼此也被需要、被激励着前行。杨恩艳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会去找王昌菊出主意;王娇、王昌菊经常和李东巾一起探讨完善管理机制等问题。大家彼此信任、包容、关爱,像大家庭里的家人一样,共同陪伴着30余位老人生活。

这群长者照护之家里的年轻人,用执着和努力,为老人撑起一把守护伞,为养老事业注入阳光、希望与活力。

本报记者 张馨云

本报美编 张维麟 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