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清晨,云南省建水县薯类(马铃薯、甘薯)产业科技特派团团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杨万林研究员再次坐上前往建水的动车,参加建水县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红薯协会筹备、“建水红薯”地理标志品牌发展等研讨会。这是他当月第二次前往建水开展基层服务。
24日下午,由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组织的建水县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暨建水县红薯协会成立筹备会召开。会上,杨万林分析了云南省红薯产业的特点、优势和挑战,以及建水县甘薯产业高质量的瓶颈、机遇和路径选择。
这是大家期待已久的事情,此协会是全省第一个由地方政府牵头探讨成立的红薯协会,意味着建水红薯发展进入地方政府重点关注的轨道。
结合大家的共识和产业需求,特派团再次发挥专家资源优势,牵线搭桥促成以“建水红薯”为主题的“有机及地标农产品认证研讨会”于25日在建水县召开。通过研讨,决定以“建水红薯”为切入点开展地理标志和有机认证,加速品牌培育。
自2023年云南省建水县薯类(马铃薯、甘薯)产业科技特派团项目实施以来,团长先后15次带队前往建水,年累计服务45天;全团组织培训、观摩和现场服务16次,指导服务4家企业、2家合作社,累计培训440人次、现场指导608人次;示范省主推技术“冬马铃薯—夏甘薯轮作增粮增收种植技术”等3项技术,示范面积2460亩,辐射带动达25000亩。围绕红薯产业需求,引进新品种(系)74个进行筛选评价。自育红薯新品种云甘4号示范亩产3836.85公斤,时价亩产值6207.98元。重点示范的十大粮经协同模式之一的“双薯轮作”模式,实现了“一块地一年2季粮,鲜薯亩产超7吨,亩产值超17000元”的突出效果。特派团有针对性的科技示范和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为红薯这个老作物增添了发展的新动力。
在技术端发挥有效作用的同时,特派团也在产业端主动作为。他们策划制定“建水县红薯产业科技招商方案及考察建议”,牵线搭桥促成了建水县领导带队开展科技招商考察和参加2023年第一届中国甘薯大会观摩学习。
本报记者 陈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