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百年薪火相承的珍贵印记

——读《云南百位社科学术人物故事》
云南日报2024年04月20日

木基元

2024年的新年大幕刚刚开启,云南社科普及系列丛书之一的《士以弘道——云南百位社科学术人物故事》,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该书的出版,是对近百年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的巡礼,展示了云南哲学社会科学薪火相承、人才辈出的盛况,使后学者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书中共推选出102位专家入选云南社科学术人物。

细览《士以弘道——云南百位社科学术人物故事》,典型性、代表性、学术影响力等多重特色扑面而来。102位学者中有为开创云南社科研究之先河的老一辈著名学者,年纪最大者为生于1872年的云南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状元袁嘉谷。他一生乐育英才、精研学术、著述宏富,为云南历史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属于这一代的佼佼者,还有方树梅、刘文典、徐嘉瑞、楚图南、廖新学、杨堃、姜亮夫、李广田等名流大家,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投身云南社科研究建功立业的中坚力量。堪称后一代领军人物的应是著名白族学者张文勋,他1926年生在大理洱源,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师从刘文典、刘尧民等诸位先生。他的专著《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均获云南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一代人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杜玉亭、陈吕范、黄惠焜、谢本书、蔡家麒、朱惠荣、何耀华等著名学者;还有改革开放后驰骋云南社科学术舞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第三代学者,他们中有如林超民、尹绍亭、贺圣达、骆小所、方铁、杨六金等学者;还有近年来在国内外社科学术舞台崭露头角的新生代,如周平、林文勋、戴超武、钟昌标、陈昆亭、郭台辉等学者;最年轻的为生于1977年的青年彝族学者王启梁,他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法学院教授,其研究成果两次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得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

从学科领域看,除我省特别见长的民族学、历史学、南亚东南亚等学科外,经济学、语言文学、教育学等门类也尽量收录了其突出贡献者,在民族政治学、法学、艺术学以及国别地缘关系等新兴学科研究都有涉猎;入选者除汉族外,还有彝、白、纳西、哈尼、蒙古、藏等民族,彰显了云南多民族守望相助共同进步的特色。从入选者的籍贯看,云南籍学者56人,外省籍46人。从入选者工作单位看,云南大学35人,省社科院18人,云南民族大学15人,云南师范大学13人,云南财经大学7人,昆明理工大学2人,北京大学、全国人大常委会、浙江大学、云南省民宗委、省社科联、省文史研究馆、省博物馆、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中医药大学、昆明学院、红河学院、保山学院等各1人,勾勒出我省社科人才济济、覆盖面广之情形。

令人欣慰的是,该书入选者中,来自我的家乡丽江的学者共12名。他们是: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方国瑜,他是西南边疆研究的开创者和云南民族史、云南地方史研究的奠基者、纳西学的鼻祖,被学界誉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著名历史学家、20世纪中叶云南颇具才气的学者范义田,卓尔不群创新说,年仅35岁就出版了《云南古代民族之史的分析》,成为本土学者所著的第一部云南民族史著作;著名哲学家周善甫,以《大道之行》等论著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纳西族语言文字和东巴文化专家和志武,坚持把学问做在田野,毕生以“做一个老实人”为信条;历史学家木芹,甘居边缘,潜心治学,为中国民族史和云南地方史学科建设和研究做出重要贡献;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云南地方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是在滇文化研究领域成果卓著的文化史专家余嘉华;作学术研究甘于寂寞、为民族团结敢于呐喊的民族学家郭大烈,长达25年苦心经营云南省民族学会,充分发挥建言献策的正能量作用,为云南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宗教学专家杨学政,是云南宗教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不仅关注理论研究,还注重普及宗教知识和党委政府的决策咨询;和少英是蜚声海内外的人类学家,主要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方法、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跨境民族地区民间信仰等方面的研究;立足本土走向国际的民族学家杨福泉,是改革开放后云南第一个走出国门与西方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少数民族学者;荣获“首届云南最美社科人”的高志英,巾帼不让须眉,长期关注研究云南跨境民族尤其是怒江流域各族群,拓展了“藏彝走廊”研究的新空间;英年早逝的周智生博士,是西南联大学术报国精神的传承者,他主要从事西南边疆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史学家,中国西南各民族经济开发史、中缅印交角互动交流史的重要开拓者和带头人。

从《士以弘道——云南百位社科学术人物故事》执笔者的情况看,有的是作者自述,有的是子女为父母立传,有的是学生为老师立言,有的是两人合写完成,更多的是同行后辈为先贤树碑,这本身也贯穿了一种文脉的赓续,薪火的传承。非常荣幸的是,我作为一位讲述者,亲自挖掘素材动笔撰著,分享了史学家范义田、民族史学家王宏道、哲学家周善甫、民族学家宋恩常、民族考古学家汪宁生、考古学家张增祺、出版家李惠铨等7个故事,讲述了我与他们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总结他们卓越不凡的学术成就,愉快地记录在他们的培育下个人成长的足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士以弘道——云南百位社科学术人物故事》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专家们的人生和学术经历,娓娓道出他们做人、做事、治学的奋斗剪影。无一例外,他们总是克服困难,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忍受清贫寂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追求精品力作。透过该书,我们不仅了解了他们的学术成就,分享了治学经验,可以看出他们在为人民做学问的路上,如何废寝忘食、争分夺秒、惜时如金。朴素的言语,真挚的故事,满满的能量,让人回味,并转化为见贤思齐,热爱家乡,建设云南的巨大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书的出版正合其时,善莫大焉。

由于时间所限,《士以弘道——云南百位社科学术人物故事》还有挂一漏万之现象,在整体设计和文体方面还不甚统一,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这些学者的学术个性与风格。相信《士以弘道——云南百位社科学术人物故事》的出版,必将激励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诸位先生为榜样,进一步增强责任担当,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见贤思齐”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不断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为云南社科的繁荣发展再创丰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