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奋力谱写西双版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西双版纳州委副书记、州长 刀文
云南日报2024年06月05日

中老铁路在勐腊县勐远曼纳竜村与小磨高速路并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 戴振华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特色鲜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发挥优势和特色,找准方向和路径,努力走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规律、体现人民期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产业之“特”支撑高质量发展。我们充分发挥资源、气候、产业基础等特色和优势,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差异化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普洱茶、天然橡胶、热区农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精制茶税收占全省的63.87%,普洱茶中国驰名商标数居全国第一;橡胶制品业税收占全省的38.62%,已成为全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种植和加工基地;热带水果种植面积83.6万亩,全产业链产值207.21亿元。我们将围绕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持续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抓好项目建设、企业服务、招商引资等工作,引导要素资源、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向园区集聚,推动优势产业锻长板、新兴产业补短板、传统产业促升级、未来产业抢布局。

以项目之“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坚持把抓实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认真实施项目集中开工、现场观摩和“红黑榜”制度,以项目建设的“实”促进投资增长的“势”。2023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8.5%,教育投资增长1.8倍,旅游、能源、水利投资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领跑全省。我们将持续巩固前期、在建、竣工项目滚动接续的良好格局,加快提升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大力推动机场改扩建、高速公路、文旅综合体、仓储物流,以及教育、医疗、养老设施等一批支撑力强、群众期待的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加快建设、早出效益。

以品牌之“响”助力高质量发展。我们深入落实全域旅游理念,坚持“文游医养体学智”融合发展的思路,严抓旅游市场规范和整治,全力推动旅游成为富民强州的支柱产业。告庄西双景、“泼水节”、“傣迪”成为网络热词;2023年,全州接待游客6209.6万人次,旅游总花费976.1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128%和117.9%。我们将围绕“世界旅游名城”定位,积极探索康养旅居新模式,创新发展候鸟经济、银发经济、夜间经济、假日经济,开创一批自然科普、森林探秘、民俗体验、文化创意等旅游新业态和消费新场景,抓好西双版纳古茶山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行区、歌朗河·向阳山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把世界一流的旅游资源转化为全球顶尖的旅游优势,全力叫响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避寒胜地、动植物王国”品牌,生动诠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以开放之“活”引领高质量发展。我们持续深化中老铁路沿线经济带建设,大力实施口岸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与昆明市共建磨憨国际口岸城市,不断开大开放之门、走活开放之路。勐满口岸获国务院批复对外开放,关累港建成运营我国首个水运边民互市贸易市场;2023年,中老铁路西双版纳段国际联运进出口货物441万吨、货物品类拓展至2900多种,全州口岸通关时间排名全省前列。我们将加快口岸通关数字化转型,探索推进边民互市一二三级市场建设,积极建设澜湄国际旅游带,促进口岸经济由“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不断提升西双版纳州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嵌入度融入度贡献度。

以绿色之“美”赋能高质量发展。我们持之以恒推动绿美建设,大力实施雨林保护、雨林修复、雨林回归、林城融合、环境治理“五大行动”,不断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和景观品位。2023年,新增植树23.6万株、绿化面积127万平方米,城乡绿美考核居全省第一。我们将进一步在绿美景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做好补绿、增色、添香、引水、塑形等文章,着力提升澜沧江、流沙河沿岸景观,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进城,让绿色和生态渗进城乡肌理、融入城乡血脉,切实提升西双版纳的辨识度和吸引力,全力打造绿美云南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