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云岭大地上的黄埔之光

——略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第五)分校
云南日报2024年06月29日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教职员一览表。

任传振

近日,在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充分肯定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和黄埔军校同学会的积极贡献,深刻阐明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任务,对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属提出殷切期望,为做好新时代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信中指出:“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回溯历史,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云岭大地上也曾闪耀黄埔之光,这就是与黄埔军校创办初期有着深厚渊源的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以及后期为共御外敌、民族解放培养了大批爱国仁人志士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

黄埔军校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革命历史渊源

伫立于珠水中央的黄埔长洲岛历来被视为军事要塞。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毅然改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又在共产国际及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建了国民革命的摇篮——黄埔军校。后人常将黄埔军校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2年创办)、东三省陆军讲武堂(1919年续建)誉称为“民国四大军校”。

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比黄埔军校创建早15年,其前身是清末时期创建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于1909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式开学,辛亥革命后复开改称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讲武学校与黄埔军校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黄埔军校筹备初期,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走出的教职员和毕业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炮兵科科长、后为教育长的王柏龄,工兵科科长帅崇兴,骑兵科科长林振雄先后支援任教黄埔军校,担任重要职务,时任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叶剑英(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十二期毕业生)被任命为军校教授部副主任,下级干部也由严凤仪、徐成章、曾泽生、叶佩高等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毕业生充任;同时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使用的教材《曾胡治兵语录》也作为黄埔军校教材和辅助读物;历史上黄埔军校首个分校“潮州分校”的教育长,由曾任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教育长的王绳祖出任并主持校务工作;后期开办的南昌和武汉分校,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出身的将领唐淮源、赵锦雯和甘芳都曾担任该校教育长或兵科长等重要职务……正如《云南军事学校教育史略》一书作者乐铭新所说:“及于黄埔建军,创设党军学校,亦多以吾滇武校原任教职员及毕业同学为中坚干部。武校精神,训练黄埔健儿,造成光荣历史。”

黄埔军校初建时期校本部之下设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军医6个部门。北伐战争开始前,陕北地区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和重要领导人之一、后为中共云南第一届省委书记的王德三同志奉党组织派遣,赴黄埔军校第四期任政治教官,为北伐战争培养革命力量。受进步思想的感召,这一时期考入黄埔军校四期的云南籍学生达到了100人,远超前三期云南籍学生人数的总和。以赵定昌、冯春申、张舫、潘朔端等为代表的云南青年在黄埔军校接受了严格的训练,并在爱国思想的影响下树立起革命救国志向。随着两广统一和北伐战争的胜利,黄埔军校又在南宁、长沙、武汉设立分校。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以广州黄埔军校为基础在南京组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后人习惯上仍称黄埔军校南京本校。

黄埔军校的发展历程根据其校址变迁又分为三个时期:广州黄埔军校时期(1924年5月至1928年2月),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时期(1928年3月至1937年7月),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时期(1937年8月至1949年12月),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时期先后开办南宁分校、广州分校、南昌分校、武汉分校、洛阳分校、成都分校、昆明分校(后改称第五校)。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应时而生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占了东北地区,在国难深重的背景下,当时的中央政府以“统一军事教育”为由,将各地自办的军事教育机构整理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分校序列中,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1935年1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在原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内的经武楼成立筹备处,刘永祚为筹备主任。1935年8月20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正式开学成立,军政部于9月30日正式任命龙云兼任分校主任、刘永祚为办公厅主任、唐继麟为副主任。刘永祚调回南京后,1936年4月11日唐继麟升任主任。

1935年3月至7月间,尚在筹备阶段的昆明分校便已着手招募生源事宜,至正式开学前已编成步兵两队,炮兵、工兵、交通兵各一队,为昆明分校学生队第一期学生。1935年9月,昆明分校开办了军官补习班,招收现役上尉以下军官为学员,由华木生担任主任。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地处大后方的昆明分校多方维持教学秩序,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1938年3月18日,昆明分校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学员总队改称“学员生总队”,辖分校所有学员和学生。分校更名之际,根据本校期别,将入伍生队的学生依据成绩优劣区分为第十四期甲级生和乙级生,此后的第十六期入伍生依旧延续这一制度,至1941年取消。其中甲级生不分科,编为一个学生大队,学制半年。乙级生分步、炮、交通、工兵四科,也编为一个学生大队,学制一年又三个月,因抗战期间急需下级干部,当时分校还成立了战时干部训练军官大队调训滇军军官。

昆明分校开办期间还接受了当时的滇黔绥靖公署和云南省政府的委托,对外来学员进行“委培”。自1938年2月至1940年1月先后对滇黔绥靖公署军士队、经理班、技术训练队;云南省政府军训队;中央警官学校警官训练大队等进行培训。根据抗战情况,培训时间短则8个月,长则两年半不等,其余特种班培训时间也从3个月至1年半不等。依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局(馆)等地现存文献史料查证统计,昆明分校开办期间累计毕业学员10165余人。

1945年9月抗战胜利,昆明分校奉命裁撤,教职员或调任他职,或编余等待退役,第五分校至此宣告结束。

从昆明分校走出的革命志士

昆明分校虽为特殊历史时期国民党中央直属开办的军校,但它为民族团结抗战期间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解放战争中也走出了许多革命志士,许多毕业学员牺牲在抗战一线,许多教官学员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昆明分校的创办不仅延续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办学的历史沿革,也见证了近代军事院校的建设发展,传承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让“黄埔之光”闪耀于云岭大地。曾在昆明分校任队职的费炳同志是中共党员,抗战爆发初期还曾担任中共云南省工委书记,通过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团结进步青年学生,并在分校建立的中共党支部任书记,经他引导发展入党的就有杨尚志、黎松山等人。杨尚志后来成为“边纵”第七支队和丽江革命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黎松山成为越南驻昆明第一任总领事。云南解放前夕,费炳又负责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军人同盟”,同盟成员中有李洪泰、夏际昌、马荣凯等当时的云南保安部队主官和时任炮兵学校教官马继武;云南省政府警卫营营长李焕文还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在宣传解放政策和昆明保卫战反击国民党军进攻过程中均有突出表现,保卫了胜利果实。人民志愿军第50军入朝作战以后,分校毕业生赵国璋、杨协中在汉江阻击战与白云山之战中表现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黄埔军校同学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联系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的爱国群众团体,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宗旨,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为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反对‘台独’分裂、推进祖国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自1988年成立以来,在“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宗旨引领下,在两岸交流促统活动与文史工作中继续发挥余热,积极团结、联络海内外黄埔同学。费炳、李希纲、白太常、杨协中、马继武等曾先后担任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主要领导职务,杨维骞和胡以钦被任命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主动承担了《滇军志》的护国护法章节编纂工作。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向前看、向前走。在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之际,我们讲述黄埔精神与云岭大地的百年渊源,感悟前辈初心,激励奋进力量。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学习领悟贺信精神,秉承创会宗旨,广泛团结黄埔军校同学及其亲属,推动云台互利合作,助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为文化交流平台,传承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发挥黄埔优势和亲缘纽带,推动两岸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让两岸同胞在交流交往交融中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在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中进一步展现担当作为。

(作者系昆明市博物馆研究部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