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波
《花落有声》是彝族诗人李建中的最新诗集,收录其诗作165首,全书按照诗歌所写内容与风格分为六辑:“生命的抚摸”“花落有声”“岁月的脚步”“家国情愫”“情系他乡”“校园诗章”。诗人以“花落”为意象,借诗句承载生命里的诗意,呈现诗人对生命深度与广度的探索。于诗人而言,写作不仅是一个照亮自我内在世界的过程,更是一种在精神层面实现升华的途径。他热情投身于诗歌创作之中,以深情且节制的笔触,向故乡、生命、生活致敬,镌刻时光的繁花。
乡土是一个历史悠久且蕴含丰富的写作主题,当我们再一次将注意力集中到乡土,也会感受到各种复杂的情感流转其中。而城市返乡现象促使人们反思现代性的内涵,审视现代生活变迁,并思考如何在现代化中传承家乡文化。这种回归与反思为审视现代性意义提供契机,深化对现代生活的理解。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李建中聚焦乡土,回望乡土,以诗书写乡情。在《小山村的夜》中,诗人对整个山村夜晚的诗意进行捕捉,“屋子很小,只盛得下/一卷烟的味道/……缀满了星星”。在诗人那里,山村的夜晚是宁静的,宁静到可以听到内心想听到的任何一种声音。《草尖上醒来的春天》写道:“我不知道该怎样评价一场雪/大雪过后的山岗和村庄/有的树木像活着那样死去/有的树木像死去那样活着/可是,当雪过天晴/擦亮眼睛,第一眼/就看见草尖上醒来的春天。”故乡的一场雪过后,诗人在其所见所思中蕴藏着浓郁的哲思和乡愁。无论如何,他始终寄予故乡最美好的期盼。
正如海德格尔在《诗人哲学家》中所阐释的那样,诗人作为敏感且擅长先验性思考的个体,他们深知,“思考是让自己全身心沉浸于某一特定的思想之中,终有一日如孤星般在世界的天幕上宁静地照耀”。他们通过精神探索,在作品中发现人生目标与生命价值,这一过程是对生活与命运的独到洞察和深度理解。《唱蓝莲花的歌手》中写道:“那个秋天的夜晚/一个人在彝人古镇街头/流浪的歌手/他用仅有的一只脚/支撑着头顶的夜空/把瑟瑟秋风/唱出蓝莲花的味道”。诗人看见流浪歌手在常人难以接受的命运面前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用仅有的一只脚继续活出人生的别样精彩。《花落有声》写道:“这些年/心如同挖空的矿藏/亦如废置的古井/但仍然孤独地仰望”。诗人内心深处蕴藏着一个简约而繁复的世界,这个世界敏感而细腻,对于外界的事物持有别具一格体会,而生命自始至终都承载着无尽的奥秘与深远的意义。李建中以诗歌为媒介,初衷或许是描绘生命的斑斓轨迹,然而,随着一首首诗歌的诞生,它们不仅忠实记录了生活中的点滴事件,更在另一种形式上赋予了生命新的延续。这些诗歌,如同生命的镜像,映照出命运的丰富多彩,同时也成为生命不朽的见证。在他的诗歌中,生命既有无尽的恢宏,又带着无尽的渺小。那些看似平淡而简单的日常事件,倘若没有这些诗篇的深情记录,恐怕很快便会被时光之河的无情冲刷、冲淡,最终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
作家陈应松认为:“大地不老,生活常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创作之源,其作品方显高境界。”这并非是空洞口号,而是作家必修课。作家应热情挖掘其深层含义,融入创作实践,汲取生活养分,感受真实情感,静心沉淀,真诚写作,实现文学理想。这样的创作之路既升华艺术追求,又深情回应人民生活,深刻诠释时代精神。在《我赶着去做一个诗人》中有这样的诗句,“在风雪到来之前/我赶着去做一个诗人/为自己,也为寒风中的人们/在荒草还未吐绿的地方/写尽今生的诗章。”诗人决意为身边的人和事写尽今生的诗章,可见他是一个有理想的诗人,有意识地将诗歌写在大地上,写在人群中,这是一种接地气的,有人间烟火味的有意义的写作。他明白深入生活需要有大树扎根一样的笃定和投入。“打铁人打铁的时候/神情专注,从不言语/他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自己打成一块铁/或者把铁/打成更真实的自己”(《打铁人》),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寓意深刻。他以民间写作的视角和个人的民间情怀,突显出写作视野的价值,构筑出一个丰厚的精神框架来拓宽诗歌肌质生长的境界。作为日常生活的采诗官,他能敏锐地察觉到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和性格的坚韧,由此充盈精神世界。
我一直坚信,身为语文教师,阅读和写作是教学工作的基石和不可或缺的能力。通过阅读,能够汲取知识,滋养智慧;通过写作,可以深化认识,激发思考。阅读是教育大厦的稳固基石,而写作则是我们不断进步的阶梯。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引导学生成长,更要在阅读与写作中自我完善,积累深厚的学识,铸就扎实的功底,让智慧的源泉不断涌流。当我读到这样的诗歌,我深感一个教育者的深情厚意,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他的教育情怀与坚守。在《一颗飞入教室的木棉种子》中,“它在每个孩子的心上/完成一首诗/然后乘坐伞状的飞船/向窗外飘去/一颗飞进教室的木棉种子/向更远的天空飘去。”一颗飞入教室的木棉种子的意象,隐喻了教师对学生层层启发,每个学生的心中都应该有一颗梦想的种子,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引领学生去往心中的远方。在《校园的钟声》里,“校园的钟声/总在黎明前到达……/当暮风冷雨来袭/校园的钟声/在心底最隐秘的地方/轻轻响起”。语言具有散文诗的连贯性,诗语富有象征和隐喻色彩,在全诗中,校园的钟声是丰富的具象,从黎明到暮风的变化,如此丰富细腻的时间感知,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好好生活。《山村教师》是一首赞美乡村教师和表达宿命感的诗歌,“用不着去计算山中的日子/只需要数数毕业的学生/再加上额头的皱纹/就知道过了几个春天……但少了你/山中就少了一份阳光/少了一条通向山外的路”。他扎根于边远民族地区教育,深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甘愿奉献,实现人生的价值,这种崇高的精神品质像一面鲜明的旗帜,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个人。
李建中的诗歌可视为乡土意象诗,有着庄重的诗学美感,具有易读性和可读性。他深耕乡村文学艺术,在元谋这片热土上孜孜以求,以诗人的匠心独运进行深度探索。他的作品风格既显得平淡朴实,又不失深刻睿智,散发出红土高原所特有的艺术魅力。阅读这部诗集,我深深地被其中蕴含的浓厚乡土气息和真挚内心情感所打动。每一句诗,每一个灵感,都仿佛是从人民生活的深厚土壤中汲取而来,充满了真实与生动。如果作家没有全身心地融入当地的生活,他是无法如此传神地传递出这种原汁原味的乡土情怀的。虽与李建中老师素未谋面,但我们生活的地方仅一江之隔,他诗歌里的乡愁与我有着同样的形状,有着自然而然的亲近感。他贴近世俗和民间的姿态尤为可贵,将风土人情、乡风乡俗以及所思所感巧妙地转化为生动的诗歌,这背后所依靠的,正是作家对故乡深厚的情感,对生活的热爱,对乡土的无限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