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访古城

巍山:寻觅古韵今风

云南日报2024年08月10日

巍山古城 本报记者 李丽 摄

一大早,南诏博物馆还未开馆,大门外就挤满了前来参观的游客。湛蓝的天空下,古色古香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浓厚的历史韵味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南诏博物馆位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巍山古城东北隅。2015年,巍山县通过修复文物古建,建成南诏博物馆,将其打造成保护、展示、研究、传承南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成为外界了解巍山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以南诏文化为主线,通过丰富的文物和史料,生动地展示了巍山的先民活动痕迹、南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成就。”南诏博物馆专职讲解员项玉荣介绍,该博物馆现有藏品3900余件,有着文化遗产展示、收藏、学术交流、历史文化研究等功能。今年,巍山县还对南诏博物馆进行了提升改造,进一步优化博物馆的展览、服务功能,并通过丰富文创产品、增加互动环节、运用新媒体平台等手段,提升博物馆展览质量和游客参观体验,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巍山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古楼、古坊、古民居、古院落……巍山古城中,24条街18条巷纵横交错,散发着历史韵味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镶嵌在各个角落。近年来,巍山县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做好古城保护与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丰富旅游业态植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文旅深度融合,不断唤醒古城的年轻力和烟火气,助推全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以“激活”作为古城保护开发工作的关键词,巍山县推进文商旅深度融合,坚持“最大保留、最小破坏、最小干预、最大修复”的理念,统筹做好古城修缮保护、旅游发展和特色经营。在合理的开发改造和业态植入下,古城内闲置的旧房老宅紧闭的大门渐次打开,背街小巷也热闹起来,部分古建筑“摇身一变”成了民居客栈、特色餐饮店和文化场所。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与古老的屋檐交织,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先锋巍山崇正书院的百年文物建筑化身为极受欢迎的时尚书店,成了巍山古建活化利用的生动注脚。

巍山崇正书院始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是蒙化第一所书院。这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被赋予了新生命。2021年,巍山县政府与南京先锋图书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合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崇正书院本体进行修缮,同时对片区内临街建筑进行风貌整治,着力打造兼具乡土民族特色、当代人文理想、巍山地域风貌和创新文旅理念的全新公共文化空间。通过精心的修缮与设计,书院保留了原有的明清古建筑风貌,并融入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与功能布局,使得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和谐共生。

随着巍山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许多新项目新业态也在巍山古城落地开花。在保留原有商号、茶铺、酒楼、食馆马具店等古城传统商业业态的基础上,咖啡茶饮、瓦猫文创、旅拍、甲马制作等文旅新业态纷纷入驻。居民与游客穿梭于古城传统商号与现代文旅新业态间,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深邃沉淀,更能品味到古今交融的独特韵味与勃勃生机。

如今,焕新后的古城成功打造出文华书院、先锋巍山崇正书院等文旅打卡点;巍山小吃节、火把节等文化节庆活动的举办,让“人间烟火在巍山”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2023年,巍山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69.30万人次、同比增长69.43%;今年1至6月,巍山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37.87万人次、同比增长31.41%,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313448.58万元、同比增长22.43%。

本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阿世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