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凉方山

云南日报2024年08月10日

陶光德

从永仁县城驱车16公里就可以来到被称为“清凉世界”的方山。方山以一个“方”字区别于其他的名山。从外形上看,“四面视之,皆平正方广”,形似方形书案。浑然天成的“方山”,对应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时、地利、人和,此名颇为吉利。古往今来,到此游览者数不胜数,吟咏之作不胜枚举。清初姚安土司高奣映游方山时写下了《方山说》,开门见山就点出其外形“地势坤,其体方焉”,他赞美方山之奇,说周围“诸山亦不能敌斯山肩臂矣。”

被誉为“方山第一景”的望江岭,可谓风景独好。岭上矗立着建于2010年的望江楼。望江楼共3层,高19.03米,建筑面积455.46平方米,既是登高观景处,也是展示历史文化的平台。望江楼面江前有一亭,名“望江亭”,楼亭相望,颇有异趣,正是:望江楼前望江亭,望江亭上望江楼;楼亭岁月有殊异,美人之美趋大同。登上望江楼,清风拂面,视野开阔,这里居高临下,一眼可以望尽金沙江在峡谷中穿行的三段江面,俗称“一眼望三江”,两省(云南省、四川省)三州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之地尽收眼底。那峡谷高深险峻,好似造物主生生把大山劈开特为金沙江凿出的一条通道一般;那江水如神龙摆尾,蜿蜒穿行于峡谷中,拍岸击石,浩浩荡荡、奔流不息;那山绵延不绝、沟壑纵横,让人顿生“乾坤无极限,岁月也留痕”的感慨。那云在山中、山在云中,雾在云中、云在雾中;那京昆高速、108国道横贯岭下山腰,往来车辆川流不息……滇川高原的风水犹如雕刻师,把山川雕刻得千沟万壑、起伏跌宕;又如慈母,把大地哺育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站在望江楼上,往左前方沿江远眺,视野尽头便是拉鲊古渡。相传那是三国时诸葛亮“五月渡泸”之所在。江畔的悬崖峭壁中,藏有“宝石”苴(当地读zuǒ)却石,那石石质细密腻滑、莹洁滋润,抚之如婴儿肌肤,叩之声音清越,视之纹理纤秀,有石眼且“眼”多而有“睛”,有青花、绿膘、黄膘、冰纹等丰富奇妙的石品花纹,有金线、银线、墨线等石线,是制作中国名砚——苴却砚的石材。苴却砚因永仁(永仁古称苴却)而得名。用苴却石制成的苴却砚,发墨如油,存墨不腐,历寒不冻,积水不涸,耐磨益毫,人们称它为中国彩砚,被誉为“砚中瑰宝”“砚中珍品”“文房奇品”。相传,诸葛亮渡泸时曾取那儿的石材制成“七星砚”供军前使用。在方山望江岭上望江,自有其独特的意义:头顶“圆天”,足踏“方地”,站在诸葛亮驻军之岭眺望诸葛亮“五月渡泸”之江,眼里所见岂止是大美河山。那一次次刀光剑影、鼓角铮鸣的场景,那一条条黄尘古道、一个个烽火楼台,那一声声马蹄嘶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仿佛飞扬在眼前、回响在耳畔。

距离望江楼百十米的地方便是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诸葛营遗址”,这是当年诸葛亮在方山安营扎寨时留下的遗迹。公元225年,蜀国丞相诸葛亮亲率50万大军平定南方,实行“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意在收降蛮王孟获,以图长治久安。孟获首次被诸葛亮擒放后,聚兵将10余万于泸水(今金沙江)之南,将船筏尽拘在南岸。南岸一带皆筑土城,深沟高垒,在依山傍崖之地,高竖战楼,楼上多设弓弩炮石,意图依托泸水之险以拒蜀军。孔明带兵到达泸水,时值五月,天气炎热,军马衣甲皆穿不得。孔明到泸水边观察后,派遣吕凯离泸水百里,挑选阴凉之地安营扎寨,内外皆搭草棚,遮盖马匹,将士乘凉,以避暑气。此时,蜀中差马岱运解暑药并粮米到。诸葛亮因所带之军累战疲困,乃命马岱部3000军人从离此150里水流平缓的泸水下游沙口渡水,欲先断孟获军粮道,令彼军自乱。马岱部到沙口渡水,不料许多士兵渡着江就倒了,急救回岸,皆口鼻出血而死。马岱大惊,急忙回告孔明。孔明询问土人,方知是因为炎热,士兵中了泸水中的毒气,于是只好采用夜渡之法。孔明命马岱待夜静水冷、毒气不起之时再渡泸水,截断了夹山粮道。孟获军果不出孔明所料,军心涣散,孟获部将董荼那等生擒了孟获献与丞相,这便是“渡泸水再缚番王”。后孔明又识破放回的孟获诈降,三擒了他,孟获第三次被擒放后退往银坑山去了。孔明从拉鲊渡口渡过泸水,行军至方山,因方山气候清凉、山顶平坦,山中又有一种名为“牧靡”能解暑毒的草药,便在方山下寨安营,休整军队。

将近1800年了,诸葛营早已被风雨侵蚀得没了原来的模样,但营盘残痕仍依稀可见。尚存遗迹有土墙、墙基、壕沟、烽火台基础、石碓窝。主要遗址呈“K”字形分布,主墙长356米,最高处3米,厚2.4米,用黏土夯成;西南面有2个烽火台,两道夹墙从烽火台连接到主体墙,墙侧壕沟宽20余米。据《新纂云南通志》等史籍记载,在诸葛营遗址及方山,已出土过多个汉代铜鼓。站在诸葛营遗址中,大地无言,松涛有声。置身于诸葛营村南面的小长城和烽火台,看着诸葛亮雕像和高高的烽火台,思绪穿越时空的隧道,浮现这样一幅场景:诸葛亮才高人胆大,运筹帷幄中,从容排兵布阵,“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方山林丰树茂,树木密密匝匝,高耸入云。繁花似锦的月季园旁,林木幽深的仙人谷中,那周径4至5米的锥栗树,已积淀了上千年的年轮;静德寺内,那株寺院始建时就种植的、直径达1.4米的孔雀杉,也已有700多年历史;寺外种植于元、明时期的滇楸树、古柏林,共同组成了“清凉世界”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仙人谷中,步道旁那碗口粗的藤蔓,似顽皮的孩子拦路挡道与你戏耍,坐在上面倒有几分荡秋千的惬意。到了七星桥,则有“七星漏天”之说,说的是这一带箐深林密,人从下面经过,抬起头来,仅能窥见七束金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射向谷底,宛如七颗明星悬于树梢。

行走在七星桥的这段幽深小道上,不经意间,已置身在南方古丝绸之路上了。这里是中国汉代“蜀身毒道”西线灵关道、唐代清溪道上的一段,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蜀身毒道”分为南、西两道,西线的具体路径是:从成都(古蜀都)出发,经邛崃、芦山、泸沽、西昌、盐源、会理,从拉鲊渡口渡过金沙江,经过方山、永仁(苴却)、大姚(古称蜻蛉)、姚安(古称弄栋)、祥云、大理,与由成都、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而来的南道汇合,到达洱海地区,过保山、腾冲、古永,出缅甸(掸国),通印度(身毒)、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古称大夏)等地。这段古道上,驮着丝绸、茶、盐等商品的马帮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经历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如今,古道上那岁月抹不平的痕迹依然诉说着它曾经的沧桑史。

从古道的悠远神思中回过神来,沿谷中古树掩映的步道行走,可见到“仙龟出洞”“弈仙台”“仙女潭”等景点。“仙龟出洞”,因有一块天然酷似仙龟从山洞里探出身的岩石而得名。仙龟上方有一石,形似万年灵芝,想是龟吃了灵芝才成仙的。与龟相关的景点还有“乌龟碑”。乌龟碑位于苦荞箐坡头的缓坡上,碑高丈余,宽七尺,上书“诗文之冢”四个颜体行书。据说高奣映的诗文稿葬在下面,也有人称,其实是高奣映的发须与指甲葬在下面,应是他的“发爪碑”。

畅游方山,体验“天然氧吧、避暑天堂、诸葛胜地”的无边清凉,览山水之胜,品文化之奇,在清凉宁静中涤荡了身心,在探索感悟中了解了历史。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