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立秋:满阶梧桐月明中

云南日报2024年08月10日

马晓炜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今年8月7日是立秋时节。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亦是古代四时八节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由此可见,立秋不仅是天气转凉的季节,也是万物丰收的季节。

这个时候,秋带来的其实只是字面上的凉意。屋外,微风悠悠,浮云朵朵,夏日的炙热和聒噪依旧,绿树和花儿的景致依旧,蝉声和蛙鸣依旧。立秋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气,经过千年的传承、赓续,被人们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它把秋天这个季节装扮得诗意盎然、绚丽多姿。

古时,立秋是一场盛大的仪式。据史料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立秋就已成为当时宫廷颇为重要的节日。每逢立秋日,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郊野迎秋,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庆祝丰收、感恩土地对苍生的恩赐,以求国泰民安、江山稳固。到汉唐时期,这一习俗仍在延续。至宋代,立秋的仪式开始升级换代。盆栽的梧桐被移入皇宫,太史官每天关注着梧桐树,一阵风吹过,一片树叶离开枝头,太史官看到后立即高声喊道:“秋来了!”于是,一人接着一人传报,秋来之声便传遍天下,真可谓“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如此盛大的仪式,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时间和生命的珍视。

立秋,像一首古老的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立秋的歌咏不曾间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唐代诗人刘言史《立秋》诗写道:“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这天的早晨,暑气消去,秋风阵起。天阔云高,夏色已收,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摆作响,那应该是秋天的声音吧。在诗人的心中,秋往往象征着寂寥、萧瑟、凄凉,面对自然界万木萧条黄叶纷飞,诗人借景抒情,悲秋之情跃然纸上。唐代诗人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诗写道:“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诗人感慨的是身外万事皆已成空,在镜子里好像看到生涯茫茫无果,只有自己斑白的两鬓去面对明日的秋风,一时不觉神伤。还有宋代秦观的一首词《渔家傲·七夕立秋》:“七夕湖头闲眺望。风烟做出秋模样。不见云屏月帐。天滉漾。龙軿暗渡银河浪。二十年前今日况。玄蟾乌鹊高楼上。回首西风犹未忘。追得丧。人间万事成惆怅。”当然,秋天也并非全是“秋风秋雨愁煞人”,例如唐代刘禹锡的诗《秋词》,以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一扫传统悲秋厌秋的颓唐,描绘了一幅开阔辽远又富有生气的画面,让读者没有半点“多事之秋”的悲伤感。诗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立秋,像一道香甜的美味。民间自古有立秋日“啃西瓜”的习俗,意在“啃”去余夏暑气,“啃”掉“秋老虎”,迎接秋高气爽的宜人天气。此时,节气虽然到了立秋,但暑热依旧未消,于是,人们通过“啃秋”“咬秋”等方式,用饮食来调理身体,以达到清热、祛暑的效果。记得儿时,皎皎明月下,聆听着寒蝉的浅吟低唱。全家人围坐院中,“啃”着清凉爽口的瓜果,听长辈讲古人迎秋、晒秋、摸秋和贴秋膘等有趣的习俗,其乐融融,十分惬意。

秋天来了,怀着“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的期盼,重温弦歌不辍的多彩节气民俗,感受传统文化熠熠生辉的独特魅力,不觉岁月生香,秋意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