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昆明理工大学 筑牢人才之基赋能高质量发展

云南日报2024年08月28日

季维智院士(右一)指导学生做实验。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王华教授(右一)指导学生做实验。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杨斌教授(中)指导学生做实验。

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成员在野外开展地质调查工作。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 本版图片均为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近年来,昆明理工大学始终以各类高层次人才引培为基石,围绕我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紧扣学校“十四五”规划,贯穿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努力实现学校人才资源与区域经济和重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79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912人,教授、副教授职称人员1467人,打造了以院士、杰出青年等为代表的69位国家级人才和以省科技领军人才、“云岭学者”等为代表的887位省部级人才为引领的高层次人才体系。其中,直接服务于我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需求的人才700余人,在学校教学科研突破、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起到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为推动科技创新、世界一流学科创建和服务云南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加强党的领导 把好人才工作“方向盘”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校党委牢牢把握党管人才原则,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理念。“十四五”以来,学校不断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和学院各司其职、协同发力,全校上下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2021年8月正式成立了昆明理工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以进一步扩大学校人才总量、提升人才质量、激发人才能量,为人才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守好筑牢人才引培政治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强化人才引培过程中的政治审查和师德师风考察,严守政治底线和政治要求,牢固树立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意识,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和育人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是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学校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每年定期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以做好制度设计和政策落实,为各类人才做好服务保障;同时,学校加强对院士、专家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确保人才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学校和云南省重大决策中的咨询作用,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和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汇聚更多智慧和力量。

坚持机制创新 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

学校紧紧围绕创建“双一流”的目标,以落实中央和云南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为重点,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核心任务,构建高效科学的人才引进系统、完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十四五”以来,学校先后出台和修订20余项人事工作制度,形成全方位的人事人才服务体系,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首要任务,学校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规范教职工校外学术活动行为的管理办法》,修订学校《教职工表彰奖励办法》等多项制度,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加强人才引育,制定学校《“明德学者”岗位管理办法(试行)》《人才(学科)特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战略科学家培养支持计划实施方案(试行)》《推进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的意见》等,修订《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薪酬待遇体系,为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提供制度保障。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制定《昆明理工大学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审条件(试行)》等,聚焦“破五唯”“立新标”的人才评价改革,分类设置评价标准,形成立足本职岗位、实现分类卓越的鲜明导向,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创建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学校不断完善协议工资改革,推进人才特区建设,试行预聘长聘制度。学校设立“明德学者”为昆明理工大学高层次人才岗位。“明德学者”下设“战略学者”“领军学者”“拔尖学者”“卓越学者”“青年学者”5个梯次,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才均可得到与其发展相匹配的支持,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岗位管理机制,不断激发人才干事创业动力,夯实高质量的人才发展根基。

坚持精准引育 壮大人才队伍“蓄水池”

“十四五”以来,学校以构建科学、开放、高效的人才引培支持体系为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工作理念和方法,人才引育工作成果丰硕。

学校秉承“实柔并举”原则,科学制定引才计划,采用多渠道的引才方式,稳步推进“高精尖缺”、青年人才、产业人才等各类人才的招聘工作。3年来,学校成功引进了885名各类人才,其中,博士研究生782名。在《“双一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推动下,学校计划引进700名青年博士以加强师资力量,2024年,学校已引进270名青年博士。目前,博士研究生在专任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已达到69.77%。依据《“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规划》的要求,学校力争“十四五”末,博士研究生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提升至75%。同时,学校依托“银龄教师行动计划”,3年来,柔性引进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29人,以柔性引才引智方式弥补学校人才结构短板,充分发挥人才聚集效应,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学校充分利用国家、云南省重要人才项目和学校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大力培养和延揽人才。3年来,学校新增国家级人才27人、省部级人才438人,新增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团队各1人(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1个。2023年,学校新增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1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1人、青年学者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青年人才1人,“国贴”6人;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各专项216人;2023年,昆明理工大学参赛团队在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2金1银1铜,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均居云南省首位;2024年,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申报推荐工作学校取得新的突破,全校共653人申报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人才(团队)各个专项,做到应报尽报;2024年8月15日,中国软科发布“2024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昆明理工大学位列411名,较2023年的471名提升60位,对应中国大陆排名77名,学校学术水平显著提升。

聚焦目标学科 打造“人才特区”新高地

“十四五”以来,学校以冶金工程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为试点,推行“人才特区”试点,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和学科运行机制,进一步落实用人、考核和分配自主权,不断完善和拓展人才、学科、科研联动的发展模式,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育一批行业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做大做强相关学科的科研团队,形成“大团队凝聚人、大项目激励人、大平台锻炼人、大贡献成就人”的团队育人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以不断优化激励机制,有效增强科研团队的创新意识和内在动力。

学校实行“人才特区”制度以来,以季维智院士领衔的“人才特区”开拓了我国灵长类基因工程动物模型的研究,创建了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猴模型和食蟹猴体外长时间培养体系,为我国灵长类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目前,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人才特区”在编员工44人、聘用外籍教授1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人;拥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9人次(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2人、青年学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重大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2人);在Nature、Science和Cell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研究论文11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8项。

强化岗位管理 发挥岗位资源大效用

3年来,学校致力于专业教师分类聘任和分类管理,实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事业发展需要,学校制定了不同类型专任教师岗位最低工作任务标准,学院根据教师岗位职责,对照岗位任务要求对教师进行年度考核以及聘期考核,实现能上能下的岗位聘任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副教授及以上岗位工作任务管理,对于新聘副教授、教授重新签订聘期合同,按照新的聘期任务进行岗位管理和考核。创新管理方式,设置高层次人才岗位,将各类高层次人才聘用到相应的岗位上,签订聘用协议明确工作任务,并根据人才岗位层次实行不同协议工资政策;加强高层次人才任务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和退出岗位的依据。

改革薪酬分配 释放创新发展原动力

学校围绕“双一流”创建主线,聚焦核心竞争力,通过不断优化内部分配机制,适用于聘用制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要求,建立了以岗定薪、优绩优酬的岗位考核和分配激励制度。

近3年,学校通过不断深化绩效改革,建立并完善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一院一策”的校院两级绩效管理体系。根据“双一流”创建任务和特色鲜明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学校确定了“任务跟着目标走、绩效跟着贡献走”的分配政策。围绕绩效改革基本思路,出台并实施《昆明理工大学绩效考核与分配办法》,建立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搭建了基于工作业绩的三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做到各个学院有指标,教师人人有任务;实行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实现了部门聘期考核与年度评价相结合、综合考核与单项工作考核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机制;构建了学院奖励性绩效工资额度完全根据学院对于学校核心业绩贡献情况进行确定的分配机制;形成了根据工作职责完成情况进行基础性绩效工资分配的绩效激励机制。

加强师资培训 增强人才发展内驱力

学校全面落实“高校教师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要求,依托教师发展中心,统筹全校培训资源,形成校院两级师资创新能力与职业发展培训体系,利用各种培训平台开设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促进教师师德师风、教学科研、管理能力等整体水平的提升。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校持续利用“教师在线学习中心”深化开展教师继续教育与专项培训,上线391门在线点播课程(约2400学时)并组织教职工参加线上寒假、暑假教师专题研修,共4700余人次完成并取得证书。为全面提升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现代化治理能力,2023年3月,学校依托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分别参加2期专题培训;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风优良、勇于创新、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23年9月,学校组织开展“‘双一流’建设与学校的管理及教学创新”研修计划,选派36名教师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为期3个月的进修学习。

未来,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云南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持续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创新,依托学校优势学科,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战略科学家及行业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高端引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新时代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才新高地和区域性人才中心贡献力量。

黄明勇 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