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扬
要说清山水自然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是很难的事,因为山水大象无形,而艺术则像山水间千变万化的彩云令人难以捉摸。在此,笔者将试着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雨林艺术这道窗口来窥探一些缘由,谈论雨林文学艺术的形成和支撑。
“两个雨林”交相辉映成“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雨林文学艺术是基于热带雨林和人文社会而产生的,以西双版纳雨林和人文为题材而开展的文学艺术创作都可以称为“雨林文学艺术”。从客观决定主观、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来说,雨林文艺的母体或者说源头是热带雨林,“自然雨林奇特壮美”和“人文雨林浓郁多彩”二者交织交融、交相辉映熔铸出了“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全域属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范围,是保存我国面积最大、最完整和最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地区,热带雨林天下独步、奇特壮美:在地球同一纬度地区多是荒漠,唯有这里是绿洲,“只此青绿”,深受国内外瞩目;北有哀牢山、无量山为屏障阻挡了南下的寒流;生物资源丰富,全州森林覆盖率81.34%,居全省第一,素有“天然温室”“动植物王国”等美誉;居住着傣、汉、哈尼、拉祜、彝、布朗、基诺、瑶等民族,各民族在共同发展中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创造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和多姿多彩、绚丽浓郁的文化形式。
而西双版纳的“神奇美丽”源于热带雨林和各族人民。西双版纳以奇花、奇俗、奇舞等为内容的“十二奇”和以水美、村美、城美、人美等为核心的“十二美”,二者交相融合成“奇美”,在铸就全州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家园的同时,也哺育、成就了众多的艺术家,产生了众多文艺经典作品。国际著名旅美画家丁绍光创作的《美丽富饶神奇的西双版纳》悬挂于人民大会堂,《西双版纳》等作品被联合国印成邮票全球发行。众多的优秀文艺作品,使西双版纳蜚声中外,走向全国和世界。
以绘画为代表的雨林艺术得到长足发展
这得益于大批艺术家的辛勤耕耘和探索创新,他们将被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永远铭记。画马名家李际科是有记录到西双版纳开展热带雨林题材创作的最早中国画家。大花鸟画开宗立派鼻祖王晋元掀起了以“雨林”为题材写生创作热潮。王晋元1964年毕业分配时,主动放弃留在大都市的机会来到云南工作,后跟随他的岳父、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穿行在热带雨林深处,观察和收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动植物形象。为了解丛林的自然特征,他深入到密林幽谷,通过反复实践和推敲总结出“全景截取”的创作方法,大胆突破了传统文人的折枝花鸟画的趣味,以完整的情节、宏大的气势、开阔的意境、深厚的内蕴,全景式表现五彩斑斓、气象万千的自然生命世界。他的作品体现出大、满、密、壮、野、繁、奇、艳的特点,创造性地展现出西双版纳繁茂的热带雨林之美和蓬勃生命力的景象。
著名艺术家郭怡孮是王晋元的同门师兄弟。王晋元的绘画变法,很快吸引了他的目光。1979年,郭怡孮先生一踏进西双版纳这片神奇的土地,徜徉在林海中就有着找到新家的感觉。他走进原始密林,在寂静中,悟出了花鸟画的新路,影响了他的艺术走向。2010年3月9日,郭怡孮在西双版纳植物园博物馆中,为植物园题词:“西双版纳植物园,花鸟画家的朝圣地”。每到冬季,全国各地的画家、美术学院的师生犹如候鸟一样,从北方来到西双版纳,前来植物园赴自然之约,植物园成为全国植物园中最吸引画家的一块宝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率12位我国当代著名画家飞抵西双版纳,开展“2023全国美术名家西双版纳新春写生活动”,并在昆明举办展览及讲座,成为西双版纳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采风和展览活动。其间,著名作家莫言先生也到访西双版纳,参观完西双版纳植物园后题词:“叹为观止!”
在州外大家名家的影响带动下,本土越来越多的绘画爱好者投入以热带雨林为题材的创作,并取得可喜的进步。面向全球发行的《艺术香港》杂志今年第43期推介了12位本地画家和作品,呈现了西双版纳“大雨林”的壮美和豪迈。
雨林文学艺术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深谙热带雨林的自然法则和由此形成的独特生态文化及其哲学思想,是创作和提升雨林艺术的重要途径。从生态的角度了解把握雨林世界的自然法则、生存之道和演化规律,雨林世界有“四项法则”:向阳竞争法则、互利共生法则、适者生存法则、生命循环法则,生态本质是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新陈代谢,生死循环。当我们深刻洞悉和把握这些法则,就能使我们对热带雨林的认识上升到人文的角度,从人文的角度了解把握西双版纳生态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及当代价值。
笔者在拙文《西双版纳生态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及当代价值》梳理归纳有7个方面:秉承万物相互依存制约的生态自然思想,促进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秉承自然追求的生态思想,促进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秉承伦理化自然并崇拜自然的生态道德思想,促进对自然的感恩和尊重;秉承人依附从属自然的生态价值思想,有效避免了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行为的发生;秉承资源持续利用、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态经济思想,促进了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秉承利他性的生态人生思想,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秉承崇尚自然和谐的艺术思想,促使各民族的精神家园更加生态绿色。
在这些生态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西双版纳各民族的先民,以森林为家,以花草树叶为衣,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交往、启迪中,产生了美的意识和文学艺术的萌芽,认为美来源于生态美、自然美,把大自然的美与人的心灵美、行为美结合起来才是完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思想、艺术思想。他们追求人美与自然美的结合,例如傣族妇女服饰的衣饰色彩绚丽、简洁大方,既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又充分体现人体美。他们欣赏动物的美,模仿大自然进行艺术创造。如受百鸟齐鸣的启发学会了唱歌,受泉水流淌声的启发学会了欣赏音乐,对动物的模拟而形成了舞蹈,模仿野象而形成象脚鼓舞,模仿孔雀而形成孔雀舞。又如,傣族的壁画,是傣族人民生活中创造的结晶,图案大多是孔雀、大象、花等,其中大部分代表吉祥如意、美好幸福之意。
雨林文学艺术的“四根支柱”
热带雨林本身的生态系统和王晋元、郭怡孮等先生以雨林题材创作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包容性、开放性、向上性,与当下提倡的开放包容、锐意进取、昂扬向上、刚健有为的精神相符合,较好地体现中国气度。
从中可以抽象出推动包含“自然雨林”“人文雨林”“科学雨林”“哲学雨林”四根支柱在内的“大雨林”的觉醒、自信、自强。第一根支柱“自然雨林奇特壮美”,这是“西双版纳雨林艺术”采风写生的基础。第二根支柱“人文雨林浓郁多彩”,这是“西双版纳雨林艺术”人性人格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多样性互相承载、融合发展、交相辉映的生态文明成果。第三根支柱“科学雨林写实求真”,这是“西双版纳雨林艺术”的基本要求。注意掌握热带生物的科普知识,注意科学与艺术邂逅并紧密结合,互相成全、美美与共。第四根支柱“哲学雨林求理合道”,这是“西双版纳雨林艺术”的重要目的。
在雨林艺术创作中注意把握和体现热带雨林的自然法则和生态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能帮助认识雨林、把握雨林,提升创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从而创造出更多具有雨林风格、雨林气派的精品力作,彰显祖国和西双版纳雨林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
西双版纳用文艺为旅游赋能
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创作推出了《澜沧江·湄公河篝火晚会》《勐巴拉娜西》等精品旅游演艺节目,打造了“东方狂欢节——西双版纳泼水节”“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等节庆品牌,告庄西双景将具有东南亚风情的歌舞、音乐、影视、演艺和建筑、服饰、工艺、民间艺术等融入一体,成为旅游消费集聚区和东南亚最具特色的夜市,还涌现了景洪市曼掌“文化村”、曼勒“美术村”等一批艺术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