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为推动云南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云南日报2025年04月02日

本报记者 龙敏飞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日,由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举办的第35期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进修班学员论坛在昆明举行,本次论坛以“云南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困境和对策”为主题,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锚定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创新思路办法,围绕“五大振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找准着力点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乡村兴则云南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建设特色农业强省的重要任务,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

产业振兴是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陇川县王子树乡党委书记瞿子强表示,目前乡村产业振兴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执行不给力、资金分配不均等现实问题,应采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加强政企沟通,总结推广孟连县牛油果“334”利益分配模式、蒙自市蓝莓产业“622”合作共赢模式等,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隆阳区永昌街道党工委书记万旭表示,目前所在辖区存在吸引力不够、留不住人才等问题,应加强本土人才挖掘和培养、改善农村医疗环境、培育本土产业、推进人才制度改革等。他还举例称,通过保山市的人才引进,当地引进了很多高层次人才,如博士及其家属、医学类专家等,他们通过评选书香家庭活动、寒暑假社区帮带娃等方式强化了人才的融入感与归属感,带来了很好的正面效应。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乡村振兴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丘北县平寨乡党委书记刘俊表示,乡村文化要振兴,一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二要与村寨历史、整体环境相协调;三要多一些匠心、耐心,因为乡村文化很多是纯粹的农民在做,越纯粹才越有厚度。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腾冲市固东镇党委书记赵开灿表示,生态振兴出现问题,与宣传不够到位、保护意识不足、规划编制滞后等有很大关联,应加强党建引领、增强科学规划、激发内生动力。他还以固东镇银杏村的成功为例,阐释主要有三方面的作为:保护、转化、共享。他最后建议道,应从盘活资源、明确定位、打好基础、做足产业、要素保障等方面入手,确保乡村生态振兴。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元阳县马街乡党委书记张宁强表示,目前存在基层干部理论水平不高、组织制度落实有差距等问题,他建议要提升干部理论素养、完善待遇保障体系、实施人才回引工程、规范制度执行机制、制定进退留转机制、深化村社融合改革等。

从“课堂”走向“实践”

更好服务乡村

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大姚县龙街镇党委书记张钰霖表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科学规划,结合自身实际开发文旅资源,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创新宣传推广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更好地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他还建议与高校、职业院校等开展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培养本土高素质人才。

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永仁县永定镇党委书记陶昱以“幸福里”社区为例,并用详细的数据进行了对比,指出“幸福里”社区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难、引人留人难、就业增收难的“三难”问题,千方百计促进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水县面甸镇党委书记潘文彬认为,深化农村改革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这既是助力农民增收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村稳定的需要。他建议,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健全要素保障,推动“三产融合”。

在总结发言环节,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谭鑫教授表示,云南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结合地方工作实际,努力创新基层治理的方式方法,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做好产业发展、人才队伍、乡村文化、生态文明、组织建设等工作,并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将所学从“课堂”推向“实践”,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推动云南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