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
思政课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课程。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为了全面贯彻“大思政课”的教育理念,2022年7月,教育部、中宣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优化思政课教材体系、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等。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为国家民族建设服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职责,办好思政课至关重要。我们要紧扣云南实际,善用社会大课堂,办好思政课,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善用多元民族特色,让社会大课堂绚丽多彩。云南有26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传统和艺术表达方式,这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是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深刻把握“五个共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实践活动就是践行“五个共同”的过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等,阅读各民族历史文化书籍,也可邀请少数民族同学介绍各自的民族历史文化。二是参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比如,参与白族传统手工艺扎染和银器制作、傣族贝叶经的保护与传承等,在生产劳动中感悟瑰丽灿烂、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三是学习民族歌舞、传承民族精神。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景颇族目瑙纵歌节,学习欣赏弥渡民歌《小河淌水》、彝族乐曲《阿细跳月》、傣族舞蹈《孔雀舞》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直观地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善用独特气候类型,让社会大课堂多元立体。云南素有动植物王国、生物基因库的美称,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思政课教学,要利用好云南的山山水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一是认识生物多样性,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行动。可组织环保、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参与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生态监测、物种保护、社区环保宣传中去;也可组织司法类专业学生调研云南省地方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的制定实施情况。二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论。云南有着丰富的地理气候类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可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旅游、实践活动等了解苍山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玉龙雪山与古城文化生态旅游等情况。三是打开自然之门,乐享自然教育。实践活动可组织学生接受自然教育,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到自然中去学习和探索。
善用地理区位优势,让社会大课堂拓宽视野。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边境线总长4060公里,是中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思政课教育要利用好这一区位优势,一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高职院校的小语种专业每年都有出国实习实践的活动,在实习中要组织学生观察社会民生,通过真实感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深入国际事务前沿,厚植爱国情怀。可选取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跨境经济合作、文化交流、语言学习等国际化实践项目,积极引导当代青年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智慧。
善用红色资源,让社会大课堂凝心聚力。云南是全国红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将红色资源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能够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凝聚源源不断的力量。在思政实践活动中,不仅要带学生参观红色旅游景点,更要组织高职学生担任义务讲解员,在一次次讲解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选取安全路线,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深刻感悟长征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凝心聚力、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