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风拂过洒戛竜村百亩荷塘,碧叶托起粉荷,摇曳生姿。游人穿行栈道,快门声与欢笑声交织。“中共文山州第一个党支部”旧址,是村内最知名的红色遗址。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根深蒂固,如今正以蓬勃的文旅新姿,讲述着赓续与蝶变的故事。
洒戛竜村位于文山市德厚镇德厚村,历史底蕴厚重,是云南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游击队、第一个儿童团组织的诞生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德厚镇党委副书记郑明能说,“洒戛竜的‘红’是刻在骨子里的精神烙印。我们用心守护红色资源,打造党史教育基地,让历史的火种成为驱动发展的动力。”
红色精神不仅存于展馆,更在村民实践中传承。洒戛竜村党支部书记马露珍介绍,村中的“红色巾帼队”在调解纠纷时常援引先辈团结奋斗的故事;在组织节庆与文化活动时,她们是最活跃的纽带。“红色基因深植村民心中,重视教育、崇尚文明的传统影响至今。”
从厚重的历史中走出,今日洒戛竜展现的是生态宜居的画卷。德厚镇首个村庄污水处理基地的建成,有效保护了荷塘清波,为村落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村庄如诗如画。村民门前悬挂着从《夷经》中选取的对联,别具一格。精巧木牌上写着村庄发展的幸福诀:“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竜里共齐心,民族定复兴”。
“乡村要振兴,生态宜居是基石,污水处理是第一步。环境好了,人心才舒畅,发展才有底气。”德厚村党总支书记陈李聪介绍,村里推行“7户微网格”环境治理机制,将清洁责任细化到微网格,互相监督、共同维护。如今道路洁净,庭院井然,鸟语花香。青瓦白墙的村舍与摇曳荷塘相映成趣,成为游客镜头中的诗意画面。
环境蜕变带动产业兴旺。洒戛竜村依托“红色教育+农耕体验+荷塘观赏”模式,于2023年10月成功跻身国家AAA级景区。围绕百亩荷塘,村集体打造了度假山庄,加上兴起的5家农家乐和1家民宿,旅游接待骨架已然成型。
“变化看得见摸得着!”一位在自家小院准备烧烤食材的大婶笑容满面,“院子收拾出来摆几张桌子接待游客,很受喜欢。”据统计,文旅产业发展以来,村民人均收入已从1.8万元稳步增长至2.2万元。
“规范化运营是根基。我们将持续提升农家乐、民宿的服务品质,让游客满意而归。”陈李聪充满期待,“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两山一河’优势,招商引资开发水上休闲项目,打造特色文创产品,并规划亲子农庄,让孩子们在泥土芬芳中触摸红色历史、体验农耕文明。”
当游客流连荷塘、徜徉展厅、品味农家饭菜,他们触摸到的是一个村庄如何将最深沉的精神内核转化为振兴实践。洒戛竜村这朵由红色血脉浇灌、在新时代绽放的振兴之花,正以其独特的“红绿”融合之美,为乡村振兴书写充满希望的注脚。
本报记者 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