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芹
清晨,抚仙湖水面的雾气还没完全褪尽,云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户外运动生态研究中心主任杨雪芹已在位于玉溪市澄江市海口镇海关社区矣渡村的观景台前,数着湖面上的帆船数量。
每年都要来抚仙湖畔住几天,这是杨雪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2018年以后,她来抚仙湖的频次更高了。当年,国际珐伊28R帆船世界锦标赛举办,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26支参赛队伍在抚仙湖角逐,这为抚仙湖发展帆船运动带来了新机遇,同时这也是我国高原内陆湖泊举办的第一场国际性帆船赛事。
当多数人关注的是如何把比赛办得热闹的时候,杨雪芹的思绪却飘向了位于昆明市晋宁区的郑和故里。她翻着云南大学历史档案学院教授陈庆江的研究手稿,突然意识到:“600年前,郑和从云南走向海洋,现在我们可以让海洋文化回到高原,但前提是不能破坏这片湖。”于是,她筹备了“郑和航海智慧与现代帆船”主题论坛,坚持将会场设在抚仙湖畔的露天广场,就是为了让国际友人亲眼看看这高原湖泊的Ⅰ类水质。
论坛上,杨雪芹特意安排了一场“古今对话”,由陈庆江详解古人驾驶中式帆船的智慧,帆船教练陈金鹏则演示现代GPS与风速仪的配合。当两者在大屏幕上形成对照时,云南良好的生态家底和独一无二的郑和文化等要素聚合,在抚仙湖发展帆船运动成了必然。
“科学的决策需要扎实的调研作为支撑,旨在推进抚仙湖运动与保护兼容发展。”杨雪芹表示,2021年,在云南省体育局、云南大学党委的支持下,云南大学抚仙湖产教融合帆船基地落地云湖水上运动有限公司抚仙湖帆船基地;2022年,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与云南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帆船科研与人才培养进行深度合作。紧接着,在国家体育总局户外运动中心、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云南省体育局的支持下,她牵头带领团队开展调研,于2024年8月形成两篇关于澄江抚仙湖的调研报告,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团队的努力也让抚仙湖帆船运动迈向更广阔舞台。2023年,云南大学与抚仙湖产教融合基地联合组成的抚仙湖犹比邻队,在“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中获第三赛段季军。首届“云大杯”帆船邀请赛的成功举办,则进一步推动了帆船科研、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助力当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杨雪芹深知,户外运动的魅力在于突破生物属性的局限,就像人羡慕鸟能飞、鱼能游,而现代技术让潜水者能在水下停留1小时,风筝冲浪者能升至27米高空。但这种突破越极致,安全网就得越结实。“户外运动不是简单的身体锻炼,是连接自然与自我突破的过程,都得先给生命系上‘保险绳’。”她表示,古人靠经验避险,现代人靠技术兜底,本质都是对生命的敬畏。
如今,杨雪芹口中的“双安全”理念,正让抚仙湖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优质生态产品。云湖水上运动有限公司抚仙湖帆船基地开发的“郑和航线”研学课,让孩子们用竹片制作简易牵星板,在湖面测量北极星角度的同时,还要学习辨认桃花水母。
暮色中,最后一艘帆船归航,帆影在水面拖出的金线,与600年前郑和船队的航迹在她眼中重叠。杨雪芹认为,所谓优质生态产品,从来不是对自然的透支,而是像郑和船队那样,既借风前行,又护水清澈。毕竟,能让600年前的郑和宝船定位技术与今天的GPS同辉的,唯有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的诚意。
本报记者 普孟秋/文 高吴双/图